官方電話:020-34113327,020-34113555
官方網址:http://www.gdei.edu.cn/ 招生網址:http://web.gdei.edu.cn/zsb/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前身為1955年創辦的廣東教育行政學院,1960年更名為廣東教育學院,同年,廣東工農師范學院并入。1970年停辦,主體下放至肇慶地區新興縣,先后創辦了肇慶地區師范學校和肇慶師范專科學校。1978年復辦,1982年被確定為省屬成人師范本科院校,并于同年開始舉辦成人師范本科教育,1985年開始舉辦普通專科教育,1990至2008年舉辦普通本科教育。2010年經教育部批準,改制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為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是廣東省屬普通本科院校。2014年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18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2021年獲批為碩士學位立項建設單位,學校辦學治校迎來新征程。
學校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設有海珠、花都兩個校區,總占地面積535畝。設有教育學院等19個教學院系和基礎教育研究中心等19個研究機構,開設46個本科專業,分布在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法學、歷史學、管理學、藝術學和經濟學等9個學科門類,其中體育教育、學前教育2個專業通過了教育部師范類專業二級認證并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全日制本科學生16000余人,成人在校生60000余人。
學校現有教職工1096人,其中專任教師635人,專任教師中有高級職稱191人,有博士學位教師287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95.59%。全校先后有30多人次榮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南粵優秀教師”“南粵先進教育工作者”“南粵教壇新秀”“廣東省青年文化英才”等榮譽稱號。有省督學3人;教育部校(園)長培訓專家1人;“國培”計劃國家專家庫專家14人;省中小學教師培訓專家工作室主持人3人;省級教學名師2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人。受聘其他大學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22人。
學校以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為已任,凸顯教師教育特色;以學前教育和小學師資培養為重點,培養造就教育情懷深、專業基礎實、實踐技能強、信息素養高、發展潛力足的教師教育人才。在聚焦師范教育主業的同時,適度發展非師范教育,促進師范與非師范專業協調發展,為廣東經濟社會創新發展培養“人格健全、文化知識廣、專業基礎實、職業技能強”的應用型人才。
學校樹立“教學以學生為本”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學分制改革,帶動課程體系、教學管理及教學保障機制改革與創新。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充分擴大學生學習自主權,全方位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我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被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認定為“廣東省小型微型企業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眾創空間被廣東省科學技術廳認定為“廣東省眾創空間試點單位”,我校被廣州市職業能力培訓指導中心評定為廣州市創業培訓定點機構。近三年來,在“互聯網+”、“挑戰杯”等賽事中不斷取得突破,多次榮獲國家級、省級獎項。我校畢業生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就業質量持續提升,超七成畢業生在基礎教育一線就業,超三成畢業生服務奉獻祖國基層,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均超過全省本科院校平均水平。
學校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取得長足進展。教育學、數學、生態學三個學科獲批省級特色重點學科,并于2023年1月順利通過驗收。2021年,學校成功入選新一輪“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中“強特色”高校板塊,教育學、數學兩個學科再次入選重點學科。近五年來,學校獲省級以上重點科研平臺6項,學校主持各級各類縱向和橫向項目474項,共獲科研項目經費3500余萬,其中國家級項目19項。學校教師發表學術論文2000余篇,其中CSSCI收錄130余篇,SCI收錄150余篇;出版著作60余部;獲得知識產權類成果90余項;獲得廣東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連續五屆獲評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期刊,連續2次入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擴展期刊)”;2021年,學報全面改版為教育教學研究類期刊。
學校主動服務廣東省基礎教育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因基礎教育而生、應基礎教育而興、為基礎教育而謀”的辦學特色。近5年來,學校已建成3個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并與廣州、汕頭、佛山等地政府合作共建了13所附屬學校;與廣州市白云區合作成立省內首個小初高全學段覆蓋的鄉村教育集團——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實驗教育集團。學校在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尤其是薄弱學校快速優質化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積累了豐富經驗。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實驗教育集團、廣東第二師范學院龍湖附屬中學實驗教育集團2022年被廣東省教育廳遴選為第二批優質基礎教育集團培養對象,廣東第二師范學院附屬南沙珠江學校2023年被遴選為廣州市教育國際化窗口學校培育創建單位。學校一直承擔著基礎教育教師、校(園)長的培訓任務,是教育部校長領航工程基地、教育部教師國培計劃基地,積極探索教育數字化轉型下教師培訓的新方向和新模式。廣東省中小學黨建研究基地、廣東省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廣東省中小學校長培訓中心、廣東省中小學德育研究與指導中心、廣東省中小學教師校本研修項目辦公室、廣東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辦公室6個省級機構設在我校。學校中小學教師培訓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響,廣東省80%以上的中小學校長在我校參加過校長培訓,50%以上的骨干教師在我校進行過教師培訓。
學校積極拓展國際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近年來,與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奧馬哈分校、英國西英格蘭大學、英國北安普頓大學、波蘭熱舒夫大學等10多所國(境)外高校簽訂了合作備忘錄或合作辦學協議,同時與西悉尼大學合作開展了“3+1”和“2+2”學分互認模式的聯合辦學項目,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人才。
在國家教育現代化總體規劃框架下,學校確立的新的奮斗目標是:2025年前后,力爭達到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立項建設目標,實現辦學層次新突破,把學校辦成一所辦學規模適當、學科專業布局合理、人才培養質量較高、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普通本科師范院校。到2035年,把學校建成一所教師教育相關碩士學位授權點比較齊全、教師教育特色彰顯、服務基礎教育優勢突出,綜合實力位居省內同類院校前列的高水平應用型師范大學。